姓名 | 曾庆瑞 | 出生年月 | 1937.09.06 | | 政治面貌 | 无党派 | 民族 | 汉 | 性 别 | 男 | 最后学历(学位) | 1965年毕业,原计划为副博士研究生。 | 授予单位 | 北京大学 | 授予时间 | 毕业时,国家正开展“四清”运动,未实行学位制。 | 参加工作时间 | 1965年7月 | 高校教龄 | 43年 | 专业技术职务 | 教授 | 行政职务 | (1984-1999,历任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系主任;1999以后,任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副主任。) |
曾庆瑞教授相关资料 一、个人简历 曾庆瑞,1937年9月6日出生于湖北武汉市。1961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留校师从袁家骅教授攻读汉语方言史和汉语方言学史,历时四年,按当时制度攻读副博士学位,后因国家未实行学位制度而未获得相关学位。1965年7月开始,到北京广播学院任教至今,高校教龄42年。现为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期间,担任系行政管理工作15年,又任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副主任8年,还兼任学校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博士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因工作突出,还被学校授予“中国传媒大学突出贡献教授”。 1993年前,教学与科研主攻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出版有《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论》、《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明教程》、《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下,与赵遐秋合著)、《中国现代120家小说札记》(上、下,与赵遐秋合著)、《鲁迅评传》、《新编徐志摩年谱》、《徐志摩与陆小曼》(与赵遐秋合著)、《竹林小说论》,还主编或合作主编了几套书,写了一些文章。1993年后,教学与科研主攻电视剧历史与理论,出版有《电视剧原理 第1卷·本质论》、《我的电视剧观》、《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第2辑、《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第3辑,即出《中国电视剧艺术学学科论》、《电视剧艺术研究方法论纲》、《电视剧原理 第2卷·文本论》、《电视剧原理 第3卷·创作论》、《电视剧原理 第4卷·接受论》、《电视剧原理 第5卷·发展论》。在此期间,还有《文学“台独”面面观》(与赵遐秋合著)出版,有多篇批判文学“台独”文章发表。 二、名师心得 教师是人类文明社会最崇高的一种职业。这崇高,表现在,通过传道、授业、解惑来传承人类知识,塑造人的精神和品格,培育社会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所需要的人才。可以说,没有教师的社会,将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没有光明的社会。我为我此生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并且醉心于这个职业,执著于这个职业,为这个职业奉献了42年的美好时光而无怨无悔,而无比自豪,而庆幸和光荣。如果人的生命可以重来,我将毫不犹豫地再选择教师为自己的终身职业。 从事教师这个职业,不仅仅是光荣,还是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为了尽职尽责,教师要以励精图治的精神,丝毫也不可懈怠的努力,来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社会理想、道德理想、学术理想、人格理想和知识储备。要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要不断地雕塑自己的灵魂。 从事教师这个职业,要以学生为本,热爱自己的学生,做学生的挚友,也做学生的畏友,要为人师表。学生学会了怎样做一个真善美的人,怎样做一个有知识、有本领又能全心全意为社会服务的人,是一个教师最大的成就,最大的快乐。 教师一定要以“长江后浪推前浪”为自己的一种职业道德。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保护学生的质疑精神,把“质疑”作为好学生的一个重要标准,身体力行,贯彻执行。 三、名师寄语 我希望我的学生,无论专科、本科、硕士还是博士生,在汲取前人积累的知识的时候,都要有可贵的学术理想主义和“质疑”的胆识与魄力;在奉献自己的知识的时候,无论是建大功立大业的名人还是默默无闻地为社会做出奉献的普通劳动者,都要恪守一个信条:自己的一切作为都要有益于人类的身心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于自己的人生,则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论事业还是人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都要坚定不移地“相信未来”。 四、名师名言 我崇尚人类思想史上最为气势磅礴的名言之一,康德的一句话:“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这“心中的道德定律”,就是一个人的内心的精神世界,就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失去了精神的家园,我们就会失去了生活的精神支柱,失去热情,无所追求,迷茫而又彷徨,就会感到人生有如沙漠。我愿毕生忠诚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 五、名师先进事迹 曾庆瑞在北京大学受过9年的高等教育,受到名校的严格培养和训练,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好的师德。 曾庆瑞热爱教师职业,在我校教师岗位上连续工作42年来,除“文革”十年学校停办,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即使是在长达15年的系行政管理工作岗位上和8年的科研工作管理工作岗位上,都是多门课程、大学时量地超负荷运转。已经先后开设各层次各种类课程22门。这些课程,有不少是全国相关学科领域里首创,其知识结构体系都具有原创意义,踞有领先地位。教学中,曾庆瑞多年如一日,坚持教书育人。课堂讲授追求大信息量,追求第一时间最新信息,讲究在综述各家学说之中表明自己的独立见解,随时融入自己的研究成果。鼓励学生质疑,正确对待学生质疑。备课上课堪称一丝不苟。近几年学会并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过后,课堂更形生动活泼。曾庆瑞博览群书,学识可谓渊博,思维敏捷,口才过人,讲课效果很好。有一实例足以说明。2005年12月的一次“电视剧画面解读”课堂教学中,讲解电视剧《秋白之死》中瞿秋白烈士就义的画面,在电视剧叙事和抒情的氛围里,伴随着悲壮的《国际歌》的旋律,曾庆瑞声情并茂的陈说,听得全场50多人鸦雀无声,竟然还感动得不少学生满眼泪花闪烁。在21世纪初年的中国大学课堂上,这样的课堂情景,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前中央电视台台长黄惠群,在我校担任外语系系主任时随堂听课后对学生说:“听曾老师讲课是一种美的享受。”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当年听课后说:“听曾老师的课,将笔记稍加整理,就是论文。”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北京广播学院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的新阶段。在学校统一的部署和安排下,1993年,曾庆瑞和同事们一起努力创办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个广播电视文学系的第一个广播电视文学本科专业,招收了第一届电视文学方向的四年制本科大学生。作为创系主任,曾庆瑞和大家继续努力,在1994年获准设立了戏剧电影文学专业的硕士点,招收了这个专业的第一届电视剧历史与理论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到1999年,更上层楼,国家批准学校设立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博士点。当时,这是全国高校和研究机构中设立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本专业的博士点。曾庆瑞和在学校兼职的王伟国教授一起,招收了全国也可以说是全世界的第一届本专业“电视剧历史与理论”研究方向的两名博士研究生,各自指导一名。历时十三年,跋涉在这个领域里,曾庆瑞揭开了艺术史上的“电视剧艺术学学科理论”的成体系的建设工作的第一页,为此做了奠基和开拓的工作。曾庆瑞个人,先后指导了电视剧方向的29名硕士生、17名博士生,还担任了2名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合作导师。在所讲授的学位课程中,也一如既往,保持优秀水平。 在这个过程里,曾庆瑞还积极规划并组织开展这个学科的学术研究工作。他组建电视剧研究所,设计了最初的9套有关电视剧艺术研究的丛书,组织队伍开始研究和撰写。到2003年,作为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学校实施“‘211’二期工程”,曾庆瑞策划并组织进行的《电视剧艺术学学科理论体系》项目正式启动。第一批问世的将有曾庆瑞担任执行主编的22部著作,除了曾庆瑞本人的《中国电视剧艺术学学科论》、《电视剧艺术研究方法论纲》和5卷《电视剧原理》之外,还有《电视剧艺术美学》、《电视剧艺术文化学》、《电视剧艺术心理学》、《电视剧艺术与法》、《电视剧艺术类型研究》、《电视剧艺术鉴赏学》、《电视剧评论学》、《电视剧策划艺术论》、《电视剧摄像艺术论》、《电视剧照明艺术论》、《电视剧音乐艺术》、《电视剧制片管理艺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研究》、《历史题材电视剧研究》和《戏曲电视剧研究》。此外,曾庆瑞在汉语言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里多有学术建树。 与此同时,曾庆瑞先后写作问世的电视剧理论文章和电视剧评论文章,还有相关文章,共有300余篇280万字。其中,评论过的电视剧有110部。一部《太平天国》,曾庆瑞写了11篇文章全面加以评论。批评《大宅门》的《大宅门里,半是挽歌!》,批评《阿Q的故事》的《刹一刹亵渎文学名著和经典的歪风》,也都有较大的影响。 曾庆瑞在中国电视剧艺术学学科理论建设和电视剧评论方面的建树主要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电视剧艺术的本体论。对电视剧作了科学的界定。第二部分是电视剧艺术学学科论。开始组织学术队伍创建电视剧的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开始,建设一个相对独立的电视剧艺术学学科理论体系。第三部分是电视剧评论。除了对作为一门科学的“电视剧艺术批评”本身做出了一系列的学理性的阐释,曾庆瑞特别致力于批评实践。十多年来,曾庆瑞电视剧理论和电视剧批评领域里,甚至在更为广泛的文化批判领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主张是: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他对整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电视剧艺术事业的“偷袭”和对中国电视剧艺术理论的“侵蚀”现象及相关问题,跟踪展开了猛烈的批评。当着新世纪的中国电视文化其中包括电视剧文化表现出某种“恶性娱乐化”的危险思潮泛滥的事后,曾庆瑞给他“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的旗帜上写下的一个具体主张是:“抵制和批判电视剧艺术事业和文化产业领域里的病态的文艺思潮和劣质的文化产品!”有评论者说,曾庆瑞的“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给与读者的最大感受和启示”是,“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共同守望”一种“‘作为人类精神瑰宝’的艺术精神”。这种艺术精神“是对艺术超越性、独创性、典型性的追求,是对艺术真善美的认同,是理性不是非理性,是审美不是审丑,是创造不是复制,是情理的升华不是欲望替代性的满足”。还有评论者说,“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有一种“令人起敬的精神光泽”,让人“感受到在当下语境中几近荒芜了的心灵震撼”。那 “令人起敬的精神光泽”便是 “它所代表的人文知识分子的坚定立场”,“而独立、尖锐、社会批判责任,则是这一文化定位的闪光标志。”它“以其卓越的批判精神直面骨弱气傲的电视剧批评界时,不难想见这是中国电视剧史上一件令人鼓舞的幸事”。这“是一次满载意义的电视文化拓荒,是电视剧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奠基,也是中国媒介学者充满尊严的文化出场的宣言”。 在我校,曾庆瑞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名师。在学术界和业界,曾庆瑞是一位颇受尊敬的著名学者。 六、所属专业领域、学校文字介绍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学校致力于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出版、报刊及新媒体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一所文、工、艺、管、理、经、法、教多学科协调发展,以信息传播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学校位于中国北京东郊古运河畔,校园占地708亩,校舍总面积46万平方米。校训是:立德、敬业、博学、竞先。 学校被誉为中国广播影视传播人才的摇篮。50多年来,学校为广播影视系统及信息传播业培养输送毕业生6万多人,培训在职人员35万多人次。校友遍布全国各地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支从领导干部到专业人员的骨干队伍,很多人成为著名的记者、编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导演、编剧、制片人、翻译和高级工程技术专家。 学校的以大传播的理念、全媒体的视野,植根广播电视,面向传媒界,为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网络、出版及新媒体竭诚服务,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与广播影视事业鱼水相依的行业特色;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开放式的办学特色;多学科兼容,相互交叉渗透充分体现综合优势的学科特色;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育人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