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刘剑波 | 出生年月 | 1965年4月 | ||||||
政治面貌 | 党员 | 民族 | 汉 | 性 别 | 男 | ||||
最终学历(学位) | 硕士 | 授予单位 | 北京广播学院 | 授予时间 | 1988年6月 | ||||
参加工作时间 | 1988年 | 高校教龄 | 20年 | ||||||
专业技术职务 | 教授 | 行政职务 | 中国传媒大学 |
刘剑波教授相关资料
刘剑波,男,1965年4月出生。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现任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中国传媒大学宽带信息网络研究所所长,全国有线电视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信息与电子学科研究生教育委员会理事、北京电子学会理事、北京电子学会广播电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图象图形学学会常务理事,科技部火炬计划评审专家。1985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取得学士学位;1988年6月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广播技术研究所,获工学硕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至今,从事有线电视和宽带网络技术的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工作已二十年。
刘剑波教授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有线电视技术》和《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等课程,教书育人成绩突出,成果斐然。其中,《有线电视技术》课程的建设与改革获2001年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软件开发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获2004年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2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和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师德标兵。
近十年来,刘剑波教授先后承担了十几项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发表论文数十篇,著书三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十多项。其中,“有线电视双向传输与综合业务的研究”和《数字广播电视技术书系》分别于 2001年和2003年获国家广电总局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有线电视网络教学”于2003年获广电总局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有线电视系统中数据传输业务的研究”获国家广电总局2005年度科技创新奖三等奖。另外,有多篇论文获中国电子学会优秀论文奖及广电总局青年优秀科研成果奖等。2006年获得“全国有线电视科技杰出贡献奖”。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从1988年参加工作至今,不知不觉我已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走过了二十个年头。回顾二十年来的风风雨雨,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一直是我职业生涯中前行的动力。正因如此,每每回想起自己把青春和爱挥洒在广院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之时,总是无怨无悔。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经历二十年教师生涯后最深切的体会。教师是文明的使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时时刻刻应注重丰富自己的学识,提升自己的涵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师职业中找到前进的动力,不断汲取生命智慧的甘泉。
热爱学生,甘为人梯——这是在二十年教师生涯中最真切的心声。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师事业,希望学生踩着我的肩膀成人、成才。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将来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只有对他们倾注极大的爱心,才有可能真正爱上教师这份平凡却又神圣的职业;而一旦爱上了这份职业,那么,最欣慰的莫过于为他们的成长而耕耘、奉献,看着他们终成栋梁之材。
作为教师,需要强烈的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需要极高的学识涵养和的人格魅力,需要不断的进取和无私的奉献,这样才能无愧于这一崇高的职业。
亲爱的传媒学子们:你们是国家传媒技术的承载者,是广电行业的希望之花,在你们身上,我真切感受到了青年学子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能和你们一起走一段人生的旅程,我深感荣幸与骄傲。同时也希望你们在学校学好知识,掌握本领,在走向社会、步入工作岗位后,自强不息,不断进取,为实现自身价值和造福社会、回报祖国而努力奋斗!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热爱学生,甘为人梯。教书和育人永远是教师生命里程里最重要、最神圣的职责,用春风化雨般的教育为学生的理想插上腾飞的翅膀是教师最大的快乐和幸福!
刘剑波,男,1965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现任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中国传媒大学宽带信息网络研究所所长,全国有线电视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信息与电子学科研究生教育委员会理事、北京电子学会理事、北京电子学会广播电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图象图形学学会常务理事,科技部火炬计划评审专家。
(一)爱岗敬业,无怨无悔
1985年,刘老师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广播技术研究所,获硕士学位。有着优越条件的他,毅然放弃了各种机会,选择了教师职业。
二十年来,刘老师一直坚信自己当初的选择,坚定地履行着自己的承诺。为了全面做好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刘老师经常是忙到深夜。正如刘老师所说:“选择教师事业,无怨无悔。”
(二)扎根教育,勤于耕耘
作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刘老师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承担了有线电视技术等主干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课堂上刘老师对知识点的讲授总能深入浅出,明晰幽默。而在教学方法上刘老师不断探索改革,勇于创新,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将“讨论式”学习方法引入计算机教学工作中,取得明显的效果。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以及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目标进一步明确,增强了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他不辞辛劳,从不倦怠。在主讲《有线电视技术》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前端、同轴电缆网络、数字有线电视等内容,他多次冒着酷暑带领学生前往北京各区电视台开展实践教学。为了将平生所学更全面、高效地传递给学生,他潜心钻研教学技巧,虚心向资深教师请教,努力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他教学方法突出,曾获全校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他主讲的《有线电视技术》的网络教学课件获广电总局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有线电视技术》课程的建设与改革获2001年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软件开发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获2004年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此外,他还发表了多篇教学改革的论文,著书两部:《有线电视网络》、《有线电视与光纤传输技术》,译著一部:《有线电视系统性能检测》,发表论文数十篇。并带领专业团队建立了有线电视测量和有线电视综合信息传输实验网两个广电总局部级重点实验室。面临成绩,刘老师坦言自己做得还是很少,希望能为学生奉献更多。
(三)潜心科研,成果斐然
作为专业学科带头人,刘老师一贯重视科学研究工作,近十年来,先后承担了十几项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相关的课题主要有“大型双向有线电视网回传噪声自动监测、分析系统”、“有线电视反向视频调制器的研制”、“DVB-C数据广播统增值业务的研究”、“有线电视双向传输的研究”、“多种接入方式的远程通信系统”、“有线数字电视的系统测量与评估”、“有线电视业务模式与内容集成的研究”、“基于IP的统一业务移动终端协议与标准的研究”、“离子探针质谱仪远程数据收发器的研制开发”、“移动多媒体传输方式及其仿真”、“双向有线电视系统中数据加密业务的研究”、“宽带互动电视系统”、“基于HFC的IPv6视频试验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面向广电设备的软件测试系统”、“智能离子滤波器及其在人体运动跟踪中的应用”等。
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主要有“有线电视双向传输与综合业务的研究”(2001年广电总局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有线电视系统中数据传输业务的研究”(国家广电总局2005年度科技创新奖三等奖)、“电缆电视系统非线性失真的计算机仿真”(1997年广电部中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奖、北京广播学院科研成果一等奖)、2006年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第五届“有线电视科技杰出贡献奖”等。
目前,刘老师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1项(“离子探针质谱仪远程数据收发器的研制开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课题1项(“用于微束分析的大型科学仪器远程共享公共服务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智能离子滤波器及其在人体运动跟踪中的应用”)以及广电总局、教育部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
(四)关爱学生,为人师表
二十年来,刘老师给1800多名本科生讲过课,指导了20多名硕士研究生。对于学生,他倾注了全部的爱心,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亲切,他坦言:“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 刘老师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使得学生对他有很强的信赖感,这种信赖最终转化成一种无形的人格力量,去感化、激励学生。
在刘老师看来,作为一名教师,不仅应该努力传授学生知识,还应该以一种良好的师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刘老师在工作中坚持“道德品性的修养,是教育的灵魂。”他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是,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规范自己的言行,对每个学生负责。
作为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他同样践行着陶行知先生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体恤下属,关爱学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二十年前,刘老师选择了教师职业,今天,刘老师仍然坚持着自己的选择,扎根教育,无怨无悔。
六、所属专业领域、学校文字介绍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学校致力于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出版、报刊及新媒体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一所文、工、艺、管、理、经、法、教多学科协调发展,以信息传播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学校位于中国北京东郊古运河畔,校园占地708亩,校舍总面积46万平方米。校训是:立德、敬业、博学、竞先。
学校被誉为中国广播影视传播人才的摇篮。50多年来,学校为广播影视系统及信息传播业培养输送毕业生6万多人,培训在职人员35万多人次。校友遍布全国各地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支从领导干部到专业人员的骨干队伍,很多人成为著名的记者、编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导演、编剧、制片人、翻译和高级工程技术专家。
学校的以大传播的理念、全媒体的视野,植根广播电视,面向传媒界,为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网络、出版及新媒体竭诚服务,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与广播影视事业鱼水相依的行业特色;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开放式的办学特色;多学科兼容,相互交叉渗透充分体现综合优势的学科特色;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育人特色。